欢迎访问懒猫品牌榜!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懒猫品牌榜 > 资讯 >

山东医院防火门品牌排行榜(山东防火门知名厂家)

前沿拓展:山东医院防火门品牌排行榜


融媒体记者蔡增蕊

1998 年,陈玉国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简称齐鲁医院)心内科来到急诊科,当时除了科主任,科室没有其他固定的临床医生。如今,齐鲁医院急诊科团队已发展至500多名医护人员,每年诊治患者18万人次,并多次在复旦版“中国佳医院及专科排行榜”急诊专科排名中位列全国前三甲,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蜕变。

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教授表示,“急诊科是抢救生命的第一道关口。急诊科救治患者不仅要保住生命,更要保护脏器功能,为后续治疗打好基础,是临床诊疗的前哨与中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精湛医术创造医学奇迹

2016年夏,齐鲁医院急诊科收治了一位“前所未有”的急危重症病例。

这名患者高空作业时意外坠落,地上正好有一根竖起的钢筋,钢筋从患者会阴纵穿头顶,贯穿整个躯干,伤情极其凶险。不幸中万幸的是,钢筋成功避开体内几乎所有重要脏器,经检查发现患者意识清楚。

急诊科立即联系消防队员,并召集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胸外科、心外科、泌尿外科等学科联合会诊。

大的挑战是如何取出钢筋。因为钢筋有1.5米长,剪断时必然产生震动,且极有可能产生金属屑,或产光产热,势必会对组织器官造成影响。经过反复推翻与讨论,终多学科专家定下了头颅、胸腔、腹腔同时打开的救治方案。

经过7个多小时如履薄冰的手术操作,齐鲁医院30多位专家联合救治,成功取出钢筋,保住了患者的生命,也创造了医学奇迹。后来,该患者接受了进一步的抗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治疗,并逐渐恢复各项脏器功能。

这一病例的成功救治被国内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媒体新闻报道的总阅读人次超过6亿,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急诊科声名远播,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树立了“齐鲁品牌”。

助力完善急诊学科体系建设

作为我国首批成立的急诊专科之一,齐鲁医院急诊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急诊学科发展的缩影。20世纪80年代,齐鲁医院急诊科正式成立,彼时学科基础薄弱,渡过了艰难的初创时期。及至2000年,在政策的支持下,学科建立了大急诊急救体系与急诊急救大平台,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90年代,急诊科临床常用的诊疗技术有限,许多急性心梗患者由于在急性期溶栓治疗的开通有限,导致无法得到有再灌注而死亡。因此,学科在1999年率先开展急诊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梗,为许多心梗患者带来生存机会。

2012年,一位冠心病患者到急诊科就诊,希望做心脏支架手术。经检查发现,患者情况很不乐观。“患者的阻塞位置恰好在血管交叉处,置入支架的难度很大。不过困难再大也要克服,患者找到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陈玉国迅速组织科室会诊,研究确定手术治疗方案。经过细致入微的手术,陈玉国成功为患者置入支架。术后,患者家属紧握着陈玉国的双手说:“您不仅救了他的命,更救了我们全家!”

如今,急诊科在治疗急性心梗患者时,在常规诊治外还会开展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并在患者接入转运呼吸机后,将其迅速转移至导管室,进行进一步综合救治。陈玉国指出,“如果没有这些生命支持技术、紧急转运手段,患者在急性期就很有可能会失去生命。即使患者有幸存活,其心脏功能也会受到重创,导致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随着急诊科在临床救治中重要性愈加凸显,对学科建设的支持也越来越多。2009年,原卫生部发布《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简称《指南》),以指导和加强急诊科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其实早在2007年,山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就发布了《山东省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明确了急诊科的学科建设标准。” 陈玉国介绍,这为2009年发布的《指南》提供了参考。

作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陈玉国带领团队主动承担2019年版《指南》的修订工作,新版《指南》要求加强急诊科人员与设备的配备,加强新技术的开展,并重点强调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等建设。

推动胸痛急诊急救事业蓬勃发展

在急诊科的临床工作中,急性胸痛患者十分常见且占比较多。急性胸痛不仅病因繁多、病情严重程度悬殊,还是一些致命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陈玉国强调,“急性胸痛患者及时得到规范化诊疗,已成为急诊学科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带领学科更好地应对挑战,2002年,学科率先建设了全国胸痛中心,联合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医学影像科、检验科、超声科等多学科创新管理模式,对胸痛患者开展专项救治活动。“胸痛中心发展的20多年,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陈玉国强调,多学科协作是对医疗服务模式的优化,可以充分发挥卫生健康系统的作用。

作为山东省胸痛中心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单位,2014年,学科牵头成立我国省级胸痛中心联盟,以及辐射全国的急性胸痛联盟,致力于推动我国急性胸痛救治体系建设。同年,在联盟开展的“胸痛齐鲁行”活动中,陈玉国带队走进济宁、聊城、烟台、潍坊、寿光、东营等全省20多个县市,对基层医师进行技术培训与交流,规范并提高基层医师的急救医疗服务能力,并通过专题宣传片、宣传手册、专家讲坛和现场演示等,进行形式丰富的胸痛救治科学宣传,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2015年,学科牵头成立中国胸痛联盟,并开展“胸痛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陈玉国再次带队走进天津、河南、安徽、江苏等多地,推广“有胸痛到医院”理念,宣传胸痛临床研究公益项目,助推胸痛急诊急救在全国遍地开花。

牵头建设中国急诊急救大平台

进入2020年,急诊学科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陈玉国提示,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急诊学科建设发展逐步转向完善急救体系建设、丰富医疗服务内涵,以及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

作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单位,学科牵头开展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试点工作。2020年,学科搭建了辐射全国的体系框架,创建了涵盖急诊急救多个亚专科的急诊急救大平台,明确“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方针,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急诊与院前急救能力,促进了急诊多学科合作,构建了科学、合理、高的急诊急救体系。

陈玉国强调,“医疗服务不仅指临床诊疗,还包括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升。”多年来,学科积极参与急诊急救科普宣传活动,相继创建了“心肺复苏三进工程”“救在身边——中毒急救进万家”等十余个科普品牌,并于2021年带领山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获得“山东科普奖先进集体”荣誉。

在科研创新方面,学科也取得了累累硕果。自2010年以来,学科对重点专病如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等,以及应急医学救治关键技术标准与装备集成系统等开展研究,并积极探索医工交叉领域科研创新,与全国多所知名院校、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近年来,学科承担省级、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SCI论文27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获批各类专利12项,在急诊医学研究领域树立了“齐鲁品牌”。

如今,急诊学科已发展为集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大型急救医疗中心和急诊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可以对急危重症患者实行一站式诊治,被誉为“现代医学的标志和人类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作为我国急诊学科高速发展的亲历者,陈玉国提出,“急诊学科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日常医疗服务。加强科研创新,推广急救科普,携手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护佑人民健康。”

2022年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今年节日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的主阵地、主力军,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做到“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卫健委、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倡导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加快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由此,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医师报社联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于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联动北、上、广、杭四城地铁,开展“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主题公益巡展活动。

拓展知识:山东医院防火门品牌排行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