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江苏工业门品牌排行榜
“要在变动中寻出不变的本源。”
这是七十年前钱穆先生曾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出的观点。
这位一生坚持阐扬传统文化的史学大家,始终带着温情和敬意看待中国历史,也总能在迷茫时给人以精神力量。
“传统愈久,应该此大本大源之可靠性愈大。换言之,即是其生命力益强。”
透过此番言论,当下在诸多波折中颇有些不安的酿酒行业,或许亦可重拾几分信心。
钱穆先生是江苏无锡人,与文学大师钱锺书乃是同宗,均出自无锡钱家。
对中国酒业而言,无锡是一个无法被忽略的地名。尽管此处并非名酒产地,却曾在酒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倘若将视线再稍稍扩大,中国酒业的“江苏印记”会更加深刻。
作为中国第二大经济省份、制造强省,以“散装”著称的江苏,除了拥有13个地级市皆为百强市的硬核经济,各地也都有令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产业、文脉和历史地位。
自近现代以来,经济的繁盛和文化的多元,让诸多新思想、新技术在这片土地上碰撞、交汇,使之成为科学与现代教育的沃土,进而影响了包括酒业在内的众多现代产业进程。
01|先生
现代酿酒产业的“江苏印记”,可从另外两位无锡人讲起——他们年龄相差31岁,财富悬殊万倍不止,却在历史的巧妙安排下走到一起,有意无意地,影响了酿酒工业的发展步调。
《秦含章传》里有一章节叫《恩人匡仲谋》,那是因为,当年若非匡先生资助,23岁的秦含章出国之路势必更加波折,乃至不能成行。
|秦含章 摄影/宁小刚
1931年,是庚款留学生的后一届,秦含章刚好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毕业,成绩优异却就业无门。
他在困顿中决心放弃农村经济学,倾心于应用科学。见少数同学参加了第一次中比庚款考试,便动了借钱留学的念头,于是登门拜访商界名流匡仲谋。
|匡仲谋
匡先生重视教育、爱才惜才,一次性给了他路费和学费各1000元,希望他学成归来后,可以“造福桑梓”。
日后,秦含章的毕生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应了“造福桑梓”四个字。
实际上,二人之间的连结远早于此。1924年,秦含章就读的无锡杨墅园匡村私立学校,便是匡仲谋在家乡旧宅建立的。
|匡村私立学校
为了建立匡村学校,匡仲谋曾捐出168亩田地,拨巨款作为学校基金,并出任校主。数十年间,这座私立学校由初的小学,到增设中学,让众多学子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
秦含章在那里读完高小,还曾留校干过一段时间的缮写员。那时的他想必未曾料到,数年之后,自己将登门跟校主先生借钱。
1936年,在比利时、德国读了三所学校后,秦含章辗转回国,次年任教于无锡江苏省立教育院。
|无锡寄畅园,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又称“秦园”,第一代园主是北宋词人秦观后裔秦金,秦含章正是秦金的直系后人。
在登上讲台之前,秦含章前去拜访匡仲谋。此时由于时局变动,上海商界受到重创,匡先生的生活大不如前。但他待人接物,依旧亲切温厚。多年后,秦含章回忆至此,仍为之动容。
匡仲谋创办的匡村学校,后来演变为今天的省锡中。这所无锡家长常挂嘴边的重点高中,校训为“诚敏”二字,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相对具有开放的校风。
2017年,该校110年校庆时,110岁的秦含章回到母校。他坚持不用人搀扶,向匡先生的铜像三鞠躬,并为匡仲谋塑像题写“永远的校主”。
而彼时,距1931年二人码头相别,已经过去86年。
关于对酿酒工业的影响,秦含章和匡仲谋,实际上代表着两类人。
从秦含章身上,可以看到一位历史性的拓荒者对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
而匡仲谋所展现的,更像一片土壤——那些率先接纳新事物的实业家,在获得财富之后兴办学堂、惜才重教,加快了江苏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孕育出一批学跨中西的知识分子。
也正因如此,近代江苏在文脉昌盛之外,还涌现出众多科学名人,包括地质学家丁文江、植物学家秦仁昌、物理学家周培源、数学家华罗庚、化学家黄鸣龙、桥梁学家茅以升、地理学家张相文等。
02|土壤的形成
这种土壤的形成,当然有它的历史机缘。
清朝有个位高权重的官职,叫两江总督,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是九位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张之洞这些历史书里的“熟面孔”,都曾出任该职。
|今天位于南京总统府景区的清两江总督署展厅,“惠洽两江”匾额是乾隆二十二年南巡时为两江总督尹继尚题写,两侧高柱上的对联是两江总督曾国藩专为督署题写,屏风中的丹顶鹤、海潮和朝阳等图案只有一品职衔才能配有。
这些名臣,多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于是,两江总督的驻地南京,很自然地成了洋务运动的重镇,当然也影响着整个江苏的现代工业启蒙。
而在南京成为两江总督驻地的同时,江苏巡抚驻苏州,与两江总督形成制衡。
可见,那时的江苏不仅已经开始现代工业的启蒙,还露出一些“散装”的影子。
这当然与江苏的地理条件关联密切。直观来讲,江苏因滨海、拥江、跨淮,形成了极为特殊的地域特征。
众所周知,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分界线,以此划分南北,温度、降水量、农作物生长习性等都有巨大差异。
由此造成苏南、苏北在产业基础、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地域性格等方面,均有显著不同。
所谓“拥江”,不仅是长江,黄河在改道之前,也曾从江苏入海。同时,中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
|除太湖外,江苏还拥有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
江苏境内,有大小河流2900多条。在古代,河流的阻隔,削弱了各地的交流,或许也是“散装江苏”形成的因素之一。
从地方文化来看,江苏是楚文化和吴文化的交锋地区。苏北地区还受到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以徐州为中心、覆盖盐城、宿迁、淮安的“徐汉文化”。
又因东临黄海,形成了一种“海洋文化”。
|宿迁双塔晨曦
地缘上的优势,令江苏自古多名城。尤其是自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后,此地商业、服务业发展繁荣。
到了明清时期,扬州、淮安等地,相继进入封建社会的后一段繁荣周期。
当时的扬州,是全国重要的食盐集散地,再加上突出的漕运地位,促进了商业、交通、服务业以及文化的兴旺。
淮安则因黄河、淮河、运河交汇而地位突出,漕运总督常驻于此,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四大都市”。
到了晚清时期,江苏成为洋务运动的重地,现代工业在那里萌芽较早。清朝初期的一个官职设置,已经为此埋下伏笔。
|位于南京中华门外的金陵制造局厂房遗址
洋务运动初期,曾国藩、李鸿章们开始在苏南建立近代军事工业。1865年,李鸿章将当初建立的苏州洋炮局迁往南京,改称金陵制造局——南京早的近代工业企业诞生了。
南通则在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主导下,开启了产业、教育、文化、城市建设等近代化历程,被称作“中国近代第一城”。
而无锡本是大运河畔的重要米市。晚晴民国时,一些匡仲谋式的无锡人在上海获得实业经验,回家乡创办民族工商企业,推动了无锡在近代崛起。
|今天的无锡荣巷
住在无锡市西郊荣巷的荣氏家族,不仅走出了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纺大王”,还先后兴办了无锡公益工商中学、上海中国纺织染专科学校、江南大学等,对整个中国民族工商业和近代教育事业的影响都是可圈可点的。
以上种种,对江苏城市的塑造十分,并通过某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推动了现代酿酒产业的发展,其中的关键便是诞生了众多影响重大的白酒专家。
03|风云际会
地处江苏东南部的南通,滨江临海,距离上海仅100余公里。近代状元实业家张謇的出现,让这里率先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张謇是海门人,一生创办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在他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下,南通获得“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称号。
|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人创办的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那里还有一种“特产”,叫白酒专家。
1933年,正当秦含章在比利时苦读时,一名男婴降生在海门,取名沈怡方。日后他将成为酿酒行业的技术专家。
1953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的沈怡方,接受分配来到内蒙古轻工科学研究所。又因当时的内蒙古没有其他轻工项目,阴错阳差接触到酿酒行业。
|沈怡方
彼时的白酒行业,也亟需一场现代化、科学化的拓荒。
在内蒙古冬季凛冽的寒风中,南方青年沈怡方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白酒技术研究领域。不出几年,便在白酒界崭露头角,并逐步引领内蒙古白酒工业完成技术改造。
1981年,阔别家乡28年的沈怡方再度回到江苏,随即协助洋河酒厂提升优质酒率,为“振兴苏酒“以及洋河、今世缘等一大批企业崛起,铺就了科学路径。
另一位对酒业影响重大的南通籍技术专家,是被尊称为“川酒四老”之一的庄名扬。
|庄名扬
1966年,从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的庄名扬,进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从此致力于微生物学、药物学研究。
在科研过程中,庄名扬与川酒企业接触颇多,仅泸州老窖,他便去过100多次。后辈们回忆,庄名扬是个原则极强的人,面对学术眼里揉不得沙子,“只要有错误,哪怕当着领导他也要发飙”。
庄老一生,著有《浓香型低度大曲酒生产技术》和 60 余篇科技论文,在白酒健康、风味体系、微生物应用等方面均有研究。
茅台集团曾在悼念他的文中表示:“先生毕生研究酱酒,为中国白酒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今仍让赤水河两岸川黔酒企获益良多。”
从南通走出的酒业风云人物,还有比庄名扬年长一岁的季克良。
|季克良 摄影/宁小刚
1964年,季克良从无锡轻工业学院毕业后,原本被分配到四川制糖发酵研究所。后因茅台两期试点开展急需微生物研究人才,被临时调整到茅台,成为茅台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先运用科学理论解读茅台的人。
日后他又作为茅台的一代掌门和灵魂人物,引领其成长为中国的一家酒企。
与季克良同龄的高景炎,生于江苏常熟,后来成为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第八代传承人,对二锅头乃至整个酒行业都产生重要影响。
|高景炎
而培养出高景炎、季克良等一大批酿酒行业人才的无锡轻工业学院,前身便是1947年由无锡实业家荣德生创办的私立江南大学——秦含章曾受聘担任江南大学农产制造系主任,期间被安顿在荣家老宅中居住。
住在他对门的,便是昔日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文史大家钱穆。
历史仿佛在时空中暗藏了引线,让诸多关键人物得以交汇,从而推动酿酒行业发展进程。
曾汇聚一大批人才的无锡轻工业学院,后来几经变迁,演变为如今的江南大学。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关于江南大学的变迁史
位于今天无锡蠡湖大道1800号的江南大学,作为中国发酵工业的“黄埔军校”,仍在源源不断为酿酒行业输出着人才。
以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为代表的新一代研究者,正在将白酒科研推向以往未曾触及的更深层面。
04|江苏印记
酒行业素有“东不入皖,西不入川”之说,大体是指四川、安徽两地,酿酒产业发达,且在省内拥有着极高的消费黏性,外来品牌趁早不要班门弄斧。
实际上,与安徽紧邻的江苏,也是一个产酒大省。2021年江苏省白酒产量超过10.7亿升,仅次于四川、河南、山东,位列全国第四。
|洋河酿酒车间
地处江苏西北部的宿迁,是官方认证的中国“酒都”,这里诞生了白酒三甲企业洋河。省内另一家上市酒企今世缘,则出自紧邻宿迁的淮安。
千禧年之后,在差异化竞争策略下,苏酒早开始弱化香型、强调口感与饮用体验,有别于川黔所代表的浓烈与厚重,凭借“绵柔”腾飞。
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着酒业去探索更开阔的发展思路。
|南京夫子庙一带
然而,几乎没有人觉得酒类品牌不能入江苏。相反,“散装江苏”是一块肥沃的消费市场,其发达的经济、强大的消费能力和开放多元的地域氛围,吸引了众多酒类品牌涌入。
既有庞大产能和代表性品牌,又有各品牌同台竞技的广阔消费市场,这是江苏之于酒业的一大特色。
某种程度上,这与江苏省内各地市之间开放竞争,进而呈现群体崛起的发展模式颇有些相通之处。
而如前文所述,江苏对中国近代酿酒工业的影响,远远不限于此。
就酿酒行业,传承当然重要,但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同样势在必行。技术基底、科学研究、新思路和特殊历史时期的转变与破局,都是江苏人擅长之事。
|宿迁晶·世界玻璃艺术馆,宿迁不仅是中国酒都,也是块平板玻璃的诞生地。1904年,实业家张謇和许鼎霖、黄以霖共同创办了宿迁耀徐玻璃公司,填补了中国制造平板玻璃的空白。直到今天,宿迁仍是我国重要的玻璃制品生产基地。
这其中既有时代的基调,也有个人的选择。实际上,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力量,仍可归结为两类人。
正如昔日匡仲谋对秦含章的资助,一方面这些拥有先进思维的实业家,在获取财富后惜才重教,推动了江苏近代教育走向繁荣。
另一方面,实业家的开放务实,也潜移默化影响了这些新式文人,使之力求学有所用,从而在不同层面担当了产业拓荒者的角色。
由此可以说,是江苏的实业家和新式文人,共同塑造了江苏的城市底色,进而塑造了近现代中国酿酒产业的“江苏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