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潮汕珠宝品牌排行榜
你好,珠宝行业金六福属于三四线,排不了几位。希望对你有用,望采纳!!
公开征集的参赛茶壶,经过了专家的初选。
大赛根据紫砂壶的容量进行投茶。
参赛壶在冲泡第10泡时进行封存,茶、水与壶将在10天内产生奇妙的变化。
大赛评为对茶壶进行赛前分类。
9月24日下午,一场名为“2016首届潮汕紫砂壶斗壶大赛”的活动在汕头市苏宁广场拉开帷幕。
斗壶?对于工夫茶文化输出地之一的潮汕来说,这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斗壶现场,不少汕头市民都被这一比赛名称所吸引,停下脚步好奇询问:“斗什么?怎么斗?”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斗壶大赛,“斗”的就是茶壶的材质。怎么斗,则交给时间来检验。作为茶壶圈近十年来名声鹊起的新贵——潮州壶,与传统数百年的宜兴壶相比优劣何在?或许可以通过这场比赛一窥端倪。
●文/南方日报汕头观察记者 许端阳 图/南方日报汕头观察记者 张伟炜
由时间检验茶壶材质
根据比赛规则,比赛时间将持续20天。检验茶壶的材质,为什么需要这么久?
活动主办方之一、汕头市茶叶行业协会秘书长孙炽新介绍,经过讨论,本次比赛决定采用国内紫砂壶较为常见的两项比拼指标进行比赛——分别是透气性和保鲜度。
茶壶透气性的比拼是把茶壶按照容量相当、投茶相当的原则进行投茶,然后茶艺师按照冲泡单枞茶的规则,冲泡10次,在第10次冲泡的时候,滚水注满就不再冲泡了,盖上茶壶盖,然后搁置10天。等10天后,看看茶壶里的茶汤色泽怎么样。
从理论上说,透气性好的紫砂壶,茶汤色泽是明亮清澈的;而透气性不好的茶壶,茶汤可能变成黑色的了。所有参加比赛的茶壶将在同等条件下保存10天,后由评委计分考察,得出透气性这一项的分数。
前十天比拼的是茶壶的透气性,后十天比拼的则是茶壶的保鲜度。
在比拼透气性时,将浸泡了10天的茶汤倒出沥干,直到茶壶里没有一滴茶水流出为止,再把茶壶盖盖上,还是那泡茶叶,再搁置10天。10天后,再打开茶壶盖,看看茶壶里的茶叶有没有发霉变质。通俗地说,没有发霉的,就是保鲜度好的原因。而少量发霉了或者发霉了,即是透气性较差。
在公布完规则后,不少市民都表示:如此新奇的比赛模式,还是第一次听到。
冲泡10次后进行封存
当天的启动仪式共分为投茶、冲泡、淋罐、移动入柜等环节,前后持续近3个小时。
比赛用茶是产自潮州好品质的宋种单枞。茶艺师分别按照茶壶的容量称取相应克数的茶叶,并进行投茶。每一把茶壶都经过茶艺师采取潮州凤凰单枞“快进快出”的冲泡方式冲泡十次,在第10次冲泡时往茶壶注满水,在用开水淋罐后,将茶壶移到一个通风透气的柜子中进行封存。
在封存完成后,主办方为柜子贴上封条,静候10月3日开封检验茶壶的透气性。
据孙炽新介绍,斗壶大赛的公告发出之后,得到了不少茶壶爱好者的踊跃参与,短短的时间内便征集到一批茶壶。经过评委汕头茶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40多年来从事紫砂壶事业的林俊明挑选,共有24把茶壶得到比赛和展示的机会。
在依据茶壶容量的第二次筛选后,共有19把茶壶进行同台竞技。其中10把为潮州壶、9把为宜兴壶。征集自潮汕民间的19把产自广东潮州及江苏宜兴的茶壶根据其容量大小进行编号并比拼。
两地茶壶原难“并驾”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人心中有一个疑虑:为什么“斗”的是分别产自潮州与宜兴的茶壶?这就要从这两种茶壶产地说起了。
说起紫砂茶壶,稍微懂一点的人都能说出“宜兴紫砂壶”的名号。宜兴紫砂壶在茶壶圈中可是鼎鼎有名,也几乎与紫砂壶划了等号,更有“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的美名。
为何宜兴紫砂壶的名声如此响亮?本次大赛的评委之一、汕头市博物馆馆长何卫毛介绍,紫砂壶除了因为原材料适合用于泡茶之外,也因其从明代至今的数百年制作历史,直至清代已经形成完整成熟的宜兴壶,为士子文人所追捧,使其形成一种品牌。在经过流传,其名声在群众中已具有相当的品牌基础。而潮州壶虽然也有从清朝末年延续至今的制作历史,但比起宜兴壶而言不可同日而语,生产规模上也是天差地别,近年来虽有一定名气与进步,但是仍难以撼动宜兴壶的“江湖地位”。
另一位评委、汕头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陈志民则就紫砂壶适合泡茶的原因进行剖析。据他介绍,紫砂是一种矿物,用于制作紫砂壶的材料是含有铁元素的砂岩,在开采出来后,需要经过摊晒风化、打碎研磨、练泥等环节,使其形成熟泥,再用拍泥板的方式将壶制作出来,后进行烧制。在烧制中,因为气孔率较高,所以能够保持良好的透气性,同时也能较好地对于茶壶中茶叶的保鲜度。
在潮汕工夫茶的茶具中,有“孟臣壶”的讲究,也有“苏罐”的说法,说的就是宜兴紫砂壶。在汕头这个茶文化的输出地,紫砂壶的收藏家也为数不少。
“无论怎么说,茶壶都是茶具的一种,诸多因素中首先决定茶壶价值的便是其功用性。如果一把壶造型多么巧夺天工,也是出自大家之手,但是却‘中看不中用’,这对于买家的吸引力则大打折扣。这样的茶壶只能用于摆设,而没能发挥茶壶的真正作用。宜兴紫砂壶便很适合泡茶,激发茶韵。”陈志民说。
而“中看不中用”,说的便是潮州壶曾经的尴尬现状。此前,潮州壶被称为“朱泥茶壶”,看上去虽然是雅称,但是因为用料取自田泥沉积层的缘故,泡起茶来有一股难以去除的泥腥味,因此也难入收藏者的法眼,更被人戏称为“土罐”。
专家:潮州壶材质差距正在缩小
那么,在这次大赛上,潮州壶又怎么敢与宜兴壶一较高低?这得益于近年来潮州壶材质的改进。
“从我收藏茶壶40多年的经历来看,潮州壶近10年来的材质开始有所改进,渐渐不再是那种‘朱泥壶’的尴尬。这次正式入围比赛的10把潮州壶,仅有1把是在10年前制作的,其余都是近10年内的作品。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潮州壶的进步,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在潮汕地区有什么斗壶大赛,多是收藏界私下交流。”在林俊明看来,此次斗壶大赛,算是潮州壶的一次“十年磨剑”的测试。
“这一次来参赛的潮州手拉壶里,有些材质确实有进步。”林俊明说。
这种敢于向茶壶圈中有名望的派系一较高低的底气,源自近10年来潮州壶的突破。
而在斗壶大赛现场,汕头茶协秘书长孙炽新也对此作出了介绍:“众所周知,潮汕地区是工夫茶之乡,是茶文化的输出地,也是广东较大的茶叶产销地。但可能很多人都还不知道,潮州除了是瓷都,也有悠久的制作茶壶的传统工艺——手拉壶。作为茶器,潮州手拉壶其实是近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走出潮州的,做手拉壶的潮州手艺人才开始把潮州手拉壶送出去参展评奖。
“也就是说,差不多在那个时候,潮州手拉壶才不仅仅是茶壶,开始进入艺术品市场。但也就是这10年来,潮州手拉壶发展是很快的,一方面是经过不断的展览和交流,在造型和制作能力得到了快速的进步——这一点从不断拿到的工艺美术博览会等行业盛会的奖牌就能够证明;而另一方面,材质,也就是手拉壶用的泥料矿料,其实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孙炽新说。
对此,评委们也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在陈志民看来,潮州壶原先所用的红泥,延展性与可塑性较宜兴壶的朱砂矿更强,因为无需经过研磨,所以在材质的细腻程度上优于朱砂矿,这有助于茶壶塑造造型。这,也是潮州壶能够屡屡斩获工艺美术奖项的原因之一。
另一原因,则是趋于成熟的制壶技巧。随着朱泥壶从原本“贫民的茶具”到进入工艺品市场,潮州壶制壶师积累了不少生产制作经验;近10年来,制壶从业人员开始增长,更是涌现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华及一批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在意识到潮州壶所存在的缺陷后,他们开始在研究茶壶造型的同时,致力于手拉壶泥料改革,努力提升茶壶的材质,摆脱潮州壶原本的“土罐”形象。
“潮州壶的材质改进,是在原有泥料的基础上惨入一些矿物成分,在不改变手拉塑形生产技艺的同时,使得烧制出来的透气性有所改善。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配比,需要反复实践。目前来看,潮州壶在材质上已经渐渐接近于宜兴紫砂壶,两者的材质差距正在渐渐缩小。至于真实的差距如何,或许可以通过这次斗壶大赛看出一二。”陈志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