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懒猫品牌榜!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懒猫品牌榜 > 资讯 >

惠州齿轮减速机品牌排行榜(斜齿轮减速机和齿轮减速机哪个好)

前沿拓展:惠州齿轮减速机品牌排行榜


“这几年来,我们的己内酯生产工艺从反应到分离、从技术到设备,基本上把中试都打通了,2017年以来就是在寻找合适的企业合作进行产业化。”从以前带着科研成果找企业谈合作四处碰壁,到现在企业慕名而来取经,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博士王结祥在坚守科研成果工程化研究5年后,终于听到了梦想花开的声音。

成立于2011年的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大惠院”)是中山大学与大亚湾区管委会共建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广东省第一批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也是全国一家专业服务石化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

作为惠州早的新型研发机构,中大惠院成立8年来,通过建设产业化基地、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以技术孵化企业等方式,在打通产学研链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截至目前,该院对接企业超过200家,有技术与资金往来的企业超过50家,共建工程中心合作21家。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方面,申请专利161件,获授权72件,开发工艺包30项。

晏金灿博士带领团队开展科研。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通讯员吴海波 摄

■技术创新

实行闭环循环模式,技术创新源动力生生不息

2013年,王结祥从厦门大学工业催化专业毕业,同年来到惠州,成为中大惠院引进的首位博士后,主要从事仿生催化合成有机含氧化物的工程化研究。仿生催化合成有机含氧化物是中大惠院开展的第一个产业化项目,此前纪红兵教授团队进行了十来年的基础研究,有了相当的技术积累。

“化工生产中,氧化反应往往伴随高温高压爆炸风险。而仿生催化氧化,就是模拟生物体氧化过程,在环境友好、温和的条件下将反应物转化成产物。”王结祥解释,中大惠院研究的这一技术,有望成为解决石化行业氧化反应隐患的一大利器,可应用在一系列化学品的生产工艺中,有望填补国内外相关产业的技术空白。

作为一项平台技术,仿生催化氧化技术先是从理论创新上研发出一系列反应工艺。而在技术孵化环节,王结祥带着团队进行工程化开发、分阶段逐个工艺推向市场。根据工艺的市场价值、工程开发难度不同,实行“创新成熟一个,工程孵化一个;工程成熟一个,往外推广一个;技术创新一个,备胎储备一个”的闭环循环模式,研发和创新持续跟进,实现技术创新源动力的生生不息。

按照这一思想,他们在仿生催化技术平台上先行研发了经济益好、工程化难度较小的己内酯工艺。如今,己内酯工艺已完成中试,投入市场将是千万级的项目。

与此同时,王结祥团队还在攻坚更大的“备胎”工艺,如工程化复杂但市场前景更大的丙烯环氧化工艺。

据了解,目前国内生产环氧丙烷主要采用氯醇法工艺,但这一工艺产生的“三废”问题和设备腐蚀等问题亟待解决。“双氧水氧化法比氯醇法更清洁,但依旧存在隐患,如能直接采用氧气甚至空气,应该是丙烯环氧化工艺的归宿了。”王结祥说,环氧丙烷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其生产工艺对于下游产业链(如聚醚多元醇等)来说是一项“卡脖子”的技术。在环保政策引领下,化工行业亟需、清洁的环氧丙烷合成工艺早日进入市场。从一开始,他们的研究就立足于“根目录”,了项目具有足够的创新性和先进性,目前丙烯环氧化工艺正进行中试开发。

■项目研究

开发高端分子筛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2018年4月,广东省公布了2017年“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科研团队入选名单,全省共21个本土团队获此殊荣。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石化行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团队(以下简称“VOCs治理团队”)成功入选,获批省财政科研资金750万元。

石化行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是中大惠院服务大化工产业链的另一研发项目。项目负责人纪红兵教授说,投入这个项目的研究主要是因为,大亚湾石化区致力于建设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拥有一批对环保要求严格的石化企业,对大幅度降低VOCs排放技术需求大,市场前景好。同时,作为一项环保产业技术,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得到了省、市、区的大力支持。

项目团队成员之一的马飞博士说,该团队旨在通过设计功能性吸附材料,结合高催化氧化技术,将挥发性有机物转化成水和二氧化碳,以达到净化VOCs和有解决废气恶臭的目的。

目前,该团队主要围绕石化行业和电子产业现存VOCs问题开展研究,提倡采用“一厂一策”的定制化服务方式。马飞介绍,从2016年开始,团队花了近4年时间,在吸附技术上研发了高端“分子筛”材料。相比传统的吸附性材料活性炭,“分子筛”顾名思义,就是能像筛子一样对不同直径的分子进行筛分。

据介绍,目前国内分子筛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主要应用于除湿与空气分离领域。“国外的高端分子筛材料具有垄断地位,我们的目标就是形成新的分子筛生产工艺,开发一系列的高端分子筛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特别是在环境VOCs分子筛吸附材料方面的技术垄断。”马飞说。目前该团队对“分子筛”材料的研发已完成小试、中试、放大,可实现批量化生产,预计年产量可达3000~5000吨。目前材料正在进行工程中试评价,有望在年底实现材料工程化应用。

■市场转化

成立孵化企业,助力科研成果产业化

“我们的技术源自高校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原创性研究,而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转化,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回想一路走过来的5年多工程化研发历程,王结祥感慨道,科研理论是纯学术型的,而技术市场化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系统工程。

在产学研结合这条路上,有的人在中途遭遇瓶颈后选择转型或离开,也有的人坚守初心静待花开,王结祥选择了后者。

“科研成果在中大惠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内孵化成型后,借助政策支撑和政府扶持对接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形成政、产、学、研链条。”王结祥说,几年来,他深刻感受到政府政策对科研技术市场化的引领和催化作用。比如,环保政策加速了传统工艺的退市,也加速了环保的己内酯工艺和环氧丙烷等工艺的市场化进程。在工程化研发过程中,他自己也从只会做理论研究的“学院派”,逐渐蜕变成产学研“复合型”人才。

“作为学院派,将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确实吃了不少苦,走了一些弯路。”中大惠院执行院长吴海波说,科研团队的核心始终是研发创新、不断推进成果孵化。近年来,该院也在不断调整市场化策略,将生产、销售等市场化环节通过合作方式实现产业化。

与之类似,晏金灿博士团队研究的特种润滑油脂,主要用于机器人减速器润滑脂、低噪音润滑脂、特种精密设备用油及添加剂等领域,产品对标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目前已与惠州多家特种润滑相关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工程)中心,授权创业团队2018年成立孵化企业并实现创收200万元。

据了解,中大惠院累计孵化企业13家,拥有15个中试基地和6个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立了17个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高整合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驱动广东乃至全国石化产业发展。

“中大惠院的每一个技术项目,都是有急切的市场需求才会成立孵化企业,由于政策限制,研究院本身无法进行企业投资,现阶段主要是以专利许可、转让的方式,推动相关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吴海波表示,希望以后能以专利占股、出资等方式,设立运营公司,由运营公司负责研究院成果转化等经营管理。

■人才培养

构建平台和机制,加大人才梯队建设

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市场的配合,也需要人才梯队的构建。吴海波介绍,除了借助中山大学引入在校研究生,直接引进王结祥博士等人才,中大惠院还围绕化工产业和化工园区的管理,为大亚湾区安监局等部门培养在职研究生,为中海油、国华、科莱恩化工等企业培养在职研究生,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开展共性技术的课题研究等。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该院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和培育的科研团队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科研团队1个、惠州市天鹅计划创新团队1个、大亚湾区创新团队4个、天鹅计划领军人才4名,招收及培养16名在职工程硕士、80名全日制工程硕士。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方面,申请专利161件、获授权72件、开发工艺包30项。

同时,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中大惠院注重平台和机制的建设。2013年底,获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5年升级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给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引进人才后,该研究院通过传帮带,提高科研能力。从机制上,中大惠院将项目收益的50%用于团队成员的奖励,同时鼓励各个研发团队之间的交流,共同促进人才培养。

目前,中大惠院已有4人获评惠州市“天鹅计划”领军人才,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拓展知识:惠州齿轮减速机品牌排行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