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玉米品牌排行榜
近日,“紫玉米‘变身’花青素饮品”的话题引发关注。在天津蓟州区有一片紫玉米,在天津市农科院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所专家的研发下,一根根紫玉米变身为固体粉末状,成了花青素饮料、花青素啤酒以及花青素咖啡等花青素系列产品,将要走进消费者市场。小小的紫玉米,通过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每亩可增值1万至2万元以上。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得益于科技创新,玉米正展现“十八般武艺”。
从资源到品种的大变身种质资源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是种源的关键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国不是玉米起源国,种质资源多样性匮乏由来已久。为了丰富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科技攻关等项目为纽带组建攻关团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积累,使库存资源数量增加了110%,地方品种种族增加到146个,国外种质资源占比从12%提高到28%,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库存玉米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的终目的是为了创新利用。自16世纪从美洲引进玉米以来,玉米的种植面积和品种不断在改变,玉米在我国粮食作物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从原来的引进育种到培育出双交种再到顶交种,玉米品种也不断丰富,从20世纪30年代的杂-206来到了50年代的综合品种“混选1号”,又过了10年,培育出了双交种如川农7号、春杂5号、春杂7号、豫双 1号、豫双2号、新双1号、双跃3号、双跃4号等,再到70年代的双交种、三交种如双跃3 号、吉双83、黑玉46、鲁三9 号等。
在80年代后,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玉米进入了产业发展新阶段。一批优良杂交种如丹玉13、掖单13、农大108、郑单958等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促进了玉米单产稳步提高。直至21世纪,我国育种技术蓬勃发展,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培育出鲜食玉米,如荆州彩甜糯系列、美玉系列、京科糯928、农科玉368、京科糯2010、天贵糯932等品种。
科技和种子携手来到了21世纪,一根玉米棒的着装也随着科技发展在不断变装,黄色、金黄色、黑色和不同花色,满足着人们的消费需求。
初加工敲开市场第一道门玉米被人类誉为长寿食品,具有开发高营养、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随着玉米加工快速发展,消费需求旺盛,是推高玉米价格上涨的重要动力。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国内玉米市场价基本在1.1元/公斤,收购价比2020年同比增长9%。而就在前不久,东方甄选因为一根玉米卖到6元引热议,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忽略了玉米市场分为饲料消费、加工消费、食用消费和种用及其他消费。饲料消费是我国玉米消费的主力军,占玉米总消费的60%以上,其次为工业消费,为26.7%%。
供食用消费的玉米市场价格如何?根据农参君的市场调查,鲜食玉米旺季时基本是10元两三根,一根煮熟的甜、糯或甜糯的玉米大概需要3—4元,而一根烤玉米5元以上。稍微进行初级加工,在美团上一杯鲜榨玉米汁可以卖到10—15元,而在超市粗粮馒头区,玉米、黑米等粗粮馒头也比小麦白面馒头高出2倍的价钱。
在我国西南地区,玉米面可以用来蒸发糕,“玉米粑粑”就是一个典范做法,将发酵好的玉米面团裹在苞叶里,上屉蒸熟,或者加上其他改良工艺,市场售价一份大概8元左右。
一颗小小的玉米粒,经过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以各种形态呈现在消费者眼前,价值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从一块钱到十多块钱,越变越金贵,但这仅仅是玉米的初级加工。
精深加工助身价倍增玉米深加工是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具体表现,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精深加工正以看不到摸不着的形态来到人们的生活。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老玉米有了新身份,从“饲料”变身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加工成的工业产品达到3000多种,养活了我国千万个玉米加工企业,养活着数以亿计的人民群众。
以玉米产量大省黑龙江为例,过去东北的玉米原粮大量外运,而现在转变为就地提升玉米产能,实现从“原字号”到深加工,从头重尾轻到头尾并重转变,拉长玉米产业链。
“十三五”时期,黑龙江提出把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成全省第一支柱产业。政策支持,政府号召,世界500强企业象屿集团、独角兽企业、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玉米精深加工企业落户绥化。
在玉米主产区黑龙江省绥化市,一粒粒金黄的玉米,聚集了各路研究专家,通过用现代生物技术,充分利用玉米特点,让小小一粒玉米的身价实现了数十倍乃至百倍的增长。玉米进入到工厂,经过加工后变身为淀粉,提纯得到葡萄糖,再发酵产出呈味核苷酸二钠、氨基酸、维生素、辅酶Q10等产品。
肇东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呈味核苷酸二钠。新华社记者摄
其中,呈味核苷酸二钠是一种增鲜剂,增鲜度是味精的200倍。市场价一吨在8万~9万元,每年可给生产企业带来预计8亿元的收益。生产出的辅酶Q10、VC、山梨醇、结晶糖、维生素B12等高附加值产品,有的产品每公斤售价上万元。从产品形态看,每吨淀粉的利润只有20多元,而葡萄糖却有300多元,如果加工成赤藓糖醇,每吨利润就可以达到10000元。
科技赋能,想得到就能做得到。还有的生物公司将一粒粒玉米经过多道工序后变成L乳酸,普通食品级L乳酸可用于奶制品、面包、酒类等,精制食品级用于化妆品、医药等,聚合材料级用于生物可降解材料、烟草、农药等领域,大幅减轻了环保负担和资源消耗,同时产品综合利用率提升15%~20%。
一吨玉米收购价两三千元,精深加工后摇身一变,一吨增鲜剂价值可以跃升到八九万,越加工越金贵,对此,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科技更好吃”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只有尊重科技,尊重知识,才能延长产业链,使农产品品牌增加其核心竞争力和产品核心价值。
共绘玉米产业链图谱玉米作为健康均衡饮食的重要品类之一,近年来,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21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达4332万公顷,同比增长206万公顷,增长近5%;产量为2.726亿吨,同比增长4.6%。
为充分发挥玉米的内生力,需要大力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产业。玉米深加工产品主要有玉米淀粉、玉米蛋白粉、变性淀粉、玉米淀粉糖、玉米油、食用酒精、燃料乙醇、谷氨酸、赖氨酸、聚乳酸、木糖醇、化工醇、蛋白饲料、纤维饲料等数千个品种,玉米深加工产品广泛应用于纺织、汽车、食品、医药、材料等行业。
由此,玉米产业链形成了玉米种子生产、玉米种植、饲料与养殖及深加工,分别对应为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全产业链。通过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仅一个绥化市就能打造千亿级玉米加工产业,全国玉米市场潜力之大可想而知。
黑龙江省绥化市玉米产业链招商图谱 绥化市委宣传部供图
现今,工业玉米消费属于玉米产业中的朝阳行业,是玉米总消费中增长快的部分,玉米加工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很多应用,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未来需求前景看好。随着中国玉米加工业程度不断深化,产品链不断拓展和延伸,一条围绕玉米价值跃迁的黄金产业链正串联起千家万户。
参考资料:
[1]智种网:说中国玉米产业的这一百年!
[2]唯恒农小锋:2022 年中国玉米产业分析报告
[3]半月谈:玉米串起“黄金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