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上海特产十大品牌排行榜
姚丽萍/文
民以食为天,进博会也不例外。
大壶春生煎、鲜得来排骨年糕、小绍兴白斩鸡、小金陵盐水鸭,还有小笼馒头、汤团、素菜包、开洋葱油拌面……进博会上,有一间上海特色小吃馆,杏花楼集团、豫园股份旗下多家入驻,购的进博宾朋在此大快朵颐,品鉴地道的申城。
图说:邵万生糟货 杨建正 摄
,能有多老?
1783年,童涵春堂国药号创始,至今239岁,历史悠久的中华。
1848年,老凤祥诞生,漫长岁月,长盛不衰,成为中国首饰业的世纪品牌。
1851年,杏花楼创立,粤菜起家,月饼发家。
1852年,邵万生问世,糟货是一绝,万物皆可“糟”。
1936年,江苏商人鲍氏兄弟经营的培丽土产公司开业,“全土”酱菜四季排队风景线由此肇始……
看看这些的年纪,你若惊叹,这么老!那说明,你真年轻。
事实上,在这些中的“人瑞”和“准人瑞”之外,沪上还有更老的,比如,已经过了300岁的曹素功、周虎臣、吴良材。
,之所以能成为,就在于,基因很强大,生命力很旺盛,无论吐故纳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都很有一套。不只活得长,每个都充满了强大的不断超越自我的内生动力。
岁月洗礼,经典流传,,经营的是中华品牌,传播的是中华文化。一座城市的繁华与繁荣,若选一位有资历的代言人,,当之无愧。迄今,黄浦区拥有企业共113家,占上海全市半壁江山。从豫园到“中华第一商业街”南京路再到122岁淮海路,一个个,见证这座城市的繁荣与繁华、希翼与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手拉手朝前走。今年进博会期间,黄浦区与苏州市姑苏区共同发布了未来三年“赋能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新时代新征程,随着新一轮创新型城区创建开启,“·新活力”创新创业专项行动将继续深化,为青年创业能力和创新能级的提升,提供双创实践支撑;同时,构建创新创业发展公益平台,汇聚创新需求、创业政策、创新创业活动,打造长三角特色双创资源集聚地。
新民晚报读者日活动 张龙 摄
后,要说说一位特别的。今年,《新民晚报》93岁了。读者口中的“夜报”,中国大陆目前“老”的报纸,名副其实的。
二十多年前,我在夜光杯做实习生,采访过一位常年做剪报的老先生。我问他,为何天天都要做剪报。他说,因为,太有魅力。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更能体会老人家所说的的魅力。油墨书香浸染这座城市的春夏秋冬、晨昏四季、角角落落,就如咖啡香唤醒申城的每一天。我理解,恰如古老的文字本身是文明的标志,油墨书香就是阿拉精神家园的符号和寄托。一份“夜报”,拿在手上,情感温度、书香气韵、城市文脉,瞬间都在心中融化,此种温暖无法替代。
,无论是300多岁的曹素功,171岁的杏花楼,还是93岁的《新民晚报》,有一点是共同的:坚守传统、留住根脉,有定力;突破常规、推陈出新,有活力。在定力和活力之间,参与这座城市的创新与创造,见证这座城市的繁荣与繁华,记录这座城市历史、当下和未来——这,就是的光荣!